川观新闻记者 杜杰
(相关资料图)
“这两天,得抓紧时间收种,离回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2月27日清晨,在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城东村,沐浴着朝阳和海风,玉米地里,阿坝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杨荣志和助手吴钢又开始一天的忙活:
下地、掰玉米、晾晒、编号、脱粒……他们在城东村“驻扎”已有两个多月,任务就是要赶在3月中旬,将这批试验种子带回阿坝州。
杨荣志在给玉米记录编号。杨华勇供图
与此同时,在距离城东村2300余公里的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哈飘村,玉米种植基地管理员李全才,也迎着高原上的朝阳,开着旋耕机,忙着耕地、撒有机肥,为玉米种子回归阿坝州做着准备。
育种:“打飞的”去海南
所谓南繁,就是将玉米等作物的育种材料,拿到我国南方进行繁殖和选育。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阿坝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玉米育种专家都会来到海南,开展玉米南繁工作。
“海南的光热资源适合玉米等作物生长,能够有效加快育种进程。海南堪称作物育种的‘加速器’和‘助推器’。”阿坝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潘峰表示,阿坝州种子南繁工作已经连续开展了10年。
去年10月17日,玉米研究室副主任杨华勇和工作人员郑杰背上行囊,又一次踏上南繁之路。
“1300余份种子、超过100斤重,直接‘打飞的’邮寄到城东村。”杨华勇说,这些种子全部是去年秋收后,从阿坝州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
打头阵的两人,一到城东村,就没闲下来,选地、除草、播种……太阳东升西落,杨华勇、郑杰的肤色黑了又黑,负责试验田玉米栽培的他俩,时刻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克服害虫繁殖数量多、杂草生长速度快等问题,及时做好防虫除草工作。
授粉:在14亩地上吹海风晒太阳
“在阿坝州,一年只能种植一代玉米,我们利用冬春季到海南再种植一代,实现育种材料的‘加代’和快速稳定。”潘峰表示,这样一年就能当两年用,并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以及对湿、光的反应等。
到了12月中下旬,城东村南繁育种基地的玉米进入开花吐丝期,此时是最为忙碌的时候。12月23日,杨荣志和吴钢也“打飞的”赶过来支援。
吴钢在采摘收获玉米。杨华勇供图
忙什么呢?在日均气温超过20摄氏度的玉米地里,4人头戴草帽、身套装有授粉工具的工作服,顶着被蚊虫叮咬、玉米叶划伤的疼痛,忙着授粉。
为防止不同材料间互相杂交,4人要在玉米雌穗吐丝前,先把雌穗用专用纸袋套住,待吐丝授粉时,把纸袋摘下,授完粉后再套上纸袋……
“其间操作极为严格,不能让花丝外露,以免接受到外来花粉。”杨华勇说,由于花粉存活时间非常有限,湿度过高会影响花粉活性,所以授粉必须在天气热、湿度低时进行,每天适宜授粉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每个材料还要做记录、挂标签等,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阿坝州的玉米种子在城东村14亩地里,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吹着海风、晒着太阳,一晃4个月过去,来到收获的时节。
归来: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完成授粉工作后,杨华勇和郑杰撤了回来。杨荣志和吴钢则留守下来,静待玉米收成到来。
“此次南繁工作将完成9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的加代选育,新组配杂交组合1000个,复制优良品种66个。”两个多月下来,杨荣志“黑”得十分有成就感,“其中6个新品种将参加今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
赶在3月中旬前,所有育种材料和试验种子要完成收获、晾晒、编号、脱粒、运回……这几天,南繁工作进入到田间收获阶段,杨荣志和吴钢从早忙到晚。
杨华勇和郑杰正在阿坝州农科所里整理玉米种子资料。杜杰 摄
记者了解到,育成玉米新品种必须经过培育自交系、选配组合、多点测试、区域试验和审定等多个流程,一般需要超过10年时间。其中,作为玉米品种培育基础的自交系要经过七、八代才能纯合稳定。
“运回阿坝州,将进入本地新一年的研究世代周期。”潘峰表示,玉米育种在自交系培育阶段就是播种、管理、授粉和考种的循环过程。因此,回到阿坝州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播种不同代数的玉米材料,以形成稳定的玉米自交系材料。
“近到阿坝州各县市、成都市大邑县,远到吉林、云南等省份,今年都会播种下我们的南繁玉米种子。”潘峰说,我们育种专家精耕细作,盼的就是为种业强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坝州农科所里的南繁种子和荣誉墙。杜杰 摄
在阿坝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荣誉成果墙上,有这样一项证书:“高原早熟玉米阿单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玉米种子就要回来了,得加紧耕完这50亩地。”高原山地石头多,耕起来慢,李全才忙不过来,阿坝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年轻小伙子们也跑来帮忙。
再过半个月,南繁的种子就将回来,选种、播种,哈飘村的玉米种植基地里,又将种下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