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各方所料,吴谢宇案二审维持原判。也就是对于吴谢宇犯下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还是维持死刑判决。据旁听人员讲述,吴谢宇在听到判决后人很呆,从头到尾并没讲话。而且是在宣读完判决后,法庭工作人员当庭告知他如不服判决可以在10日内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复核,吴谢宇也没有说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定程度上,从死刑落定起,吴谢宇案就算结束了。虽然在最终执行死刑前,还有死刑复核程序要走。但是从一审、二审的情况来看,接下来的死刑复核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结果上应该没什么改变的可能了。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认为程序只是走过场,而是从一审的事无巨细,到二审的没什么变化,已经说明吴谢宇案是铁案了。虽然过程中,有人基于弑母悲剧进行案情的倒推,试图找到悲剧的“正当性”,从而最大限度地留住吴谢宇的命。

但问题是,弑母悲剧是局外人审视的看法,只能作为反思和教训去延伸,而不能成为吴谢宇脱罪的主要理由。换句话说,吴谢宇弑母就算跟家庭教育、母子关系、原生环境有关系,但是却不能完全解释他弑母的罪行。

至于吴谢宇犯下的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虽然也跟弑母案有关系,但是更进一步说明,吴谢宇存在严重的反社会心理。就此说回吴谢宇案,如此长时间的审理,可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剖开吴谢宇的犯罪机理,即便永远无法完整地剖开。

不夸张地讲,吴谢宇案能被全民关注,除了弑母悲剧,更主要在于他的“北大学子”身份,而“北大学子”身份对应着便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和弑母悲剧又形成极强的关联和反差,这就使得无论是话题性,还是讨论性都是极易展开的。

于是审理层面不断放料,舆论层面持续发酵,以至于吴谢宇案即便早已指向死刑判决,但是人们对审理过程、悲剧剖析始终充满兴趣。换言之,就算人们觉得吴谢宇难逃死刑,但是依然不放弃对他的弑母罪行进行无限追问。

毕竟牵涉到伦理道德、教育问题、伤人杀人的事情,很难不被讨论。而且吴谢宇案这些都牵涉到了,并且从案情复盘来看,还有更生猛的料在持续放大案情。就比如吴谢宇在弑母后的逃窜生活,因涉及到生活变化和情感细节,舆论层面竟然开始逐一倒推。

虽然这不见得符合案情逻辑,但还是极大满足了舆论层面的好奇心。如此强调,就在于反思吴谢宇案时,就算所谓追根溯源是必要的,但是也要清楚反思过度会妖魔化吴谢宇,从而妖魔化现实。

要承认,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比吴谢宇遭遇差的不见得都是弑母犯,比吴谢宇遭遇好的也不见得就绝对不会弑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吴谢宇案二审维持“死刑”原判后,就算难免陷入“弑母悲剧全面走向反思叙事”的境地,也要努力做到适可而止。

也就是,要承认教育对一个人塑造的重要性,但不要过分强调弑母悲剧一定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否则跟分数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会极端化地走向指标陷阱。事实上,最近几年就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因父母过分强调尊重和权利,导致很多孩子陷入尊重和权利的误区。

最典型的是,父母稍有做得不对孩子心思的地方,孩子就让父母道歉,并且提到权利简直是一套一套的。可仔细甄别,往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谈论这个问题,并不是觉得强调尊重和权利不好,而是强调尊重和权利的时候,也要强调被尊重和义务在对等层面的重要性,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走向吴谢宇式的悲剧,也就是觉得自己的糟糕都是父母造成的,从而走向伤害父母还觉得很合理的荒谬逻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