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期

43.Technetium  锝  Tc

Technetium是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制得的元素,所以按希腊文Technetos(人造)命名为Technetium,与词根techn(o)“技术”相关的单词还有:


(相关资料图)

technic            [techn 技术,-ic 抽象名词后缀]                        n.技能;技巧

technics          [techn 工艺,-ics ...学]                                     n.工艺学

technique        [见上,-ique = -ic 名词后缀]                             n.技术;技巧;技能

technical          [techn 技术,-ical (a.) 表示“…的”]                   adj. 技术上的

technicality       [见上,-ity 名词后缀]                                       n.技术性

technician         [techn 技术,-ician 表示专业者]                      n.技术员;技术专家

technolatry        [techno 技术,latry 崇拜]                                n.技术崇拜

electrotechnics  [electro 电,见上]                                           n.电工学;电工技术

technology        [techn 技艺,-logy (n.) 名词后缀,表示学科]  n. 工艺学,技术,工艺

technologist      [见上,-logist ...学家]                                       n.技术专家

44.Ruthenium  钌  Ru

为了纪念发现者的祖国,所以ruthenium是用Ruthenia(罗塞尼亚)命名的,Ruthenia的词源来自罗斯人(Rus people),Rus people本身是一批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海盗和贸易团体,他们在今伏尔加河流域建立统治并逐渐斯拉夫化,后来罗斯成为对伏尔加流域斯拉夫人的统称,在9世纪,这批罗斯人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Kievan Rus)。Kievan就是现在的乌克兰首都Kyiv(基辅)。

乌克兰首都基辅,在东斯拉夫民族(罗斯人)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历史远比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久远。

虽然基辅是一座“血统纯正”的乌克兰城市,但17至20世纪乌克兰处于俄罗斯(苏联)的统治下,以俄语为标准的基辅拉丁化英文译名“Kiev”成为国际通用地名。

但乌克兰人认为,基辅的拉丁化译名应当是依据乌克兰语发音而来的“Kyiv”。

为了体现地名的民族属性,独立后的乌克兰发起了“CorrectUA(正确的乌克兰)运动”,2018年开始的“基辅正名”是运动最为重要的一环。

西方国家及媒体纷纷响应“基辅正名”,将俄式发音的Kiev改为乌克兰语发音的Kyiv。历史上基辅究竟留下了多少俄罗斯印记?“基辅正名运动”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作为欧洲第二大河的第聂伯河(Dnieper)从基辅身旁缓缓流过。这座建于公元5世纪的古城曾是东斯拉夫人最早的政治文化中心。

东斯拉夫人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作于12世纪)记载了关于“基辅城”的由来:公元482年,基伊、塞克和霍里夫共同建造城堡,以长兄的名字基伊(Kiy)命名为基辅。

公元9世纪,部分维京人入侵东欧。他们与东斯拉夫人融合形成“罗斯人”,即如今俄罗斯人(Russian)、白俄罗斯人(Belarusian)、乌克兰人(Ukrainian)的共同祖先。

基辅通过第聂伯河连接起波罗的海商圈与黑海商圈(瓦良格-希腊商路),迅速发展的基辅被称为“众罗斯之母”。罗斯人以基辅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公国,这个罗斯人国家被后世称为基辅罗斯公国(Kievan Rus)。

公元987年,东罗马皇帝巴西尔二世把妹妹嫁给基辅罗斯大公,罗斯人放弃原始信仰皈依东正教,基辅成为主教驻地,往后两个世纪通过欧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12世纪时基辅人口增长到10万(同时期伦敦人口4万、巴黎人口6万),是当时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但在贵族的权力争斗中,基辅开始衰落。

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及其蒙古帝国远征军攻占基辅(乞瓦),其后成为钦察汗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基辅罗斯公国被西征的蒙古大军灭亡。基辅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147年建城的莫斯科逐步取代了基辅的影响力。

莫斯科比基辅建城晚七个世纪,在9至12世纪基辅鼎盛辉煌的历史岁月中,莫斯科只不过是一片林叶茂密的原始森林。

这也成为日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鄙视莫斯科的原因。受12世纪连绵战争的影响及主教从基辅迁往莫斯科,基辅在东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一落千丈。

蒙古人的入侵致使罗斯人走向分化,原基辅罗斯东北部从属于蒙古的金帐大汗,东北罗斯人日后发展成俄罗斯人。

以基辅为核心的西南罗斯游离于金帐大汗的权势边缘,受蒙古影响较小,当地居民逐渐发展成乌克兰人。

地处蒙古势力外围的基辅引来了周边国家的关注。1320年,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纳斯率军南下,在伊尔平战役中击败罗斯王公的军队征服了基辅,立陶宛人将势力延伸到黑海沿岸。

立陶宛的扩张引起了金帐大汗的担忧,双方几度交锋。直到1362年立陶宛在的蓝水战役中击溃蒙古人,才牢牢控制了基辅。

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签署《卢布林联合法案》,两国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波立两国对领地进行了重新划分,包括基辅在内的第聂伯河流域被划给了波兰。

乱世中的基辅从罗斯人的文化核心沦为波立联邦的一座普通城镇。随着沙俄的崛起,基辅的历史又将翻开更加波谲云诡的一页。

波立联邦成立的同时,驱逐了蒙古人的莫斯科公国也在1547年摇身一变成为沙皇俄国。沙俄视自己为全体罗斯人的领导者,希望夺回包括基辅在内的全部罗斯人土地。

占据基辅后,波兰贵族在当地大力推广波兰语和天主教。他们在基辅广建种植园,罗斯人惨遭奴役。

反对波兰统治的罗斯起义者、失地农民和部分俄罗斯、波兰农奴流落到第聂伯河下游,这些人被称作哥萨克(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战士)。他们聚集成自由骑士团体,平日靠游牧和渔猎为生。哥萨克被看作乌克兰民族的重要构成因素,代表着乌克兰人的自由和抗争精神。

1648年,哥萨克发动反波起义。剽悍的哥萨克骑兵屡败波兰军队,波兰被迫让出包括基辅在内的3个省份,相当于今日乌克兰的中东部,哥萨克建立了自己的酋长国。

哥萨克酋长国占领的基辅早已不复当年胜景,长年的战争致使基辅人口仅余1.5万人。

为防止波兰人报复,哥萨克酋长国投靠了沙俄。1667年,波兰迫于沙俄的实力与其签署了《安德鲁索沃协定》,承认哥萨克酋长国归属于沙俄,基辅作为酋长国的一部分由沙俄支配,但此时基辅的人口已不足1万。

1774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取消了哥萨克酋长国建制,东乌克兰成为沙俄直辖领土。此时基辅人口已增长到4万人,成为俄罗斯帝国西部一座边境重镇。

以基辅等地为桥头堡,沙俄伙同奥地利、普鲁士在1772-1795年间3次瓜分波兰。随着波兰统治的西乌克兰被沙俄吞并,基辅不再是一座边境城市,其作为第聂伯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开始凸显。

19世纪初俄国沙皇锐意发展工业,基辅成为乌克兰一带的领导城市;60年代与莫斯科和敖德萨通铁路。

1804年英国出版的《新欧洲地图》中,Kiev第一次作为基辅的拉丁译名出现。乌克兰语与俄语均使用西里尔字母,但发音和拼写并不完全相同。Kiev依据的是俄语发音Киев,而不是乌克兰发音Київ。

1823年英国作家霍德尔内斯发表的游记《新俄罗斯:从里加经基辅到克里米亚》沿用了Kiev的拼写方式,这个俄语化的乌克兰地名逐渐被欧洲各国接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基辅遂于翌年成为独立的乌克兰国家首都。1941年苏军败退,基辅被纳粹德军占领,1943年苏军解放基辅。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以“英雄城市”的称号和金星勋章、列宁勋章,表扬该市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和牺牲。

苏联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大量民族。为了提高凝聚力,苏联积极推广主体民族俄罗斯人(人口占比在50%以上)的语言和文化,地理上邻近俄罗斯的乌克兰更成为俄罗斯化的“重灾区”。

俄罗斯化政策伤害了乌克兰等少数族裔的民族感情。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在被沙俄(苏联)统治300余年后获得独立,民族情感从苏联的残躯上喷薄而出。

1991年,基辅发生骚动,同年底苏联解体,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该市成为乌克兰的首都。

1995年,乌克兰议会通过决议,将由俄语发音而来的基辅英文译名Kiev更改为依据乌克兰语发音的Kyiv。鉴于英语全球性语言的地位,乌克兰希望国际社会用Kyiv取代Kiev。但Kiev已使用百余年,其地位难以撼动。

如果说19世纪Kiev之名随着大英帝国扩张而扩散至全球,那么二战后,作为西方世界新当家人的美国,依仗自身的强大实力,顺势掌握了地名命名的话语权。

为管理19世纪美国混乱的地名问题,1890年美国成立“美国地名委员会”,二战后,美国地名委员会对地名的定名也影响着其他西方国家。该委员会对乌克兰“正名”的要求表示支持。

随着21世纪俄罗斯实力的恢复以及美俄关系的恶化,希望加入欧盟和北约,进而融入西方的乌克兰找到了机会。以地名应当体现本地民族发音为由,再度向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议案。

Kyiv终于在2012年的第十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上被批准,在会后的声明中,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表示“支持Kyiv作为乌克兰首都的英文正确译名”。

Kyiv虽然成功“转正”,但会议决议并不具有强制性。出于使用习惯,包括西方(美英等英语国家)出版的地图、机场的显示牌、带有“基辅”名称的驻外机构仍使用Kiev。

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政府更为坚定的推行去俄化政策。乌克兰政府在2018年发起了“CorrectUA(正确的乌克兰)”,积极推动包括基辅在内的一众乌克兰化地名被西方接受。

1883年便收录Kiev的《牛津大辞典》也在2018年用Kyiv取代了Kiev。

乌克兰民众也积极参与,大量乌克兰社交网络用户在自己的头像上加上“KyivNotKiev”的边框。

截至2020年1月,包括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在内的全球63家机场和3家航空公司开始使用Kyiv这个名字。

独立以来,乌克兰积极推进去俄化和乌克兰文化复兴政策。“基辅正名运动”表面上是基辅拉丁译名拼写方式之争,深层次的是乌克兰为构建民族国家认同,而进行的“话语权战争”,在当前局势下,乌克兰民族国家的构建将遭遇更多的挑战。

所以,千万不要在乌克兰人民面前讲基辅称作“Kiev”。

50.Tin  锡  Sn 

锡,tin,是个古英文字,Sn的符号由stannum而来,这是锡的拉丁名,锡在史前时代就已被发现。

金属锡很柔软,用小刀就能切开它;具有银白色的光泽,它的展性很好,能展成极薄的锡箔,厚度可以薄到0.04毫米以下。不过,它的延性比较差,一拉就断,不能拉成细丝。它的熔点很低,只有232℃,因此,只要用酒精灯或蜡烛火焰就能使它熔化成象水银一样的流动性的液体。

此外,锡既怕冷也怕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锡在不同的温度下,有3种性质大不相同的形态。在-13.2~161℃的温度范围内,锡的性质最稳定,叫做“白锡”。如果温度升高到160℃以上,白锡就会变成一碰就碎的“脆锡”。锡对于寒冷的感觉十分敏锐,每当温度低到零下13.2℃以下时,它就会由银白色逐渐地转变成一种煤灰状的粉,这叫做“灰锡”。另外,从白锡到灰锡在转变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灰锡有“传染性”,白锡只要一碰上灰锡,哪怕是碰上一小点,白锡马上就会向灰锡转变,直到把整块白锡毁坏掉为止。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锡疫”。幸好这种病是可以治疗的,把有病的锡再熔化一次,它就会复原。

历史上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12年,斯科特、鲍尔斯、威尔逊、埃文斯、奥茨一行人登上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探险,他们带去的汽油全部离奇地漏光了,致使燃料短缺,探险队遭到了全军覆灭的灭顶之灾。原来汽油桶是用锡焊接的,一场锡疫使汽油漏得无影无踪,造成这样一场惨祸。

那么,既怕热又怕冷的锡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金属锡可以用来制成各种各样的锡器和美术品,如锡壶、锡杯、锡餐具等,我国制作的很多锡器和锡美术品自古以来就畅销世界许多国家,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

金属锡还可以做成锡管和锡箔,用在食品工业上,可以保证清洁无毒。如包装糖果和香烟的锡箔,既防潮又好看。

金属锡的一个重要用途是用来制造镀锡铁皮。一张铁皮一旦穿上锡的“外衣”之后,既能抗腐蚀,又能防毒。这是由于锡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和水、较难和各种酸类和碱类发生化学反应的缘故。镀锡铁皮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上,如罐头工业,所以tin除了“锡”和“锡制的”的意思之外,还有“罐头,罐头盒”之意。

关键词: 蒙古帝国